人民法庭,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“桥头堡”,是化解人民群众矛盾纠纷的第一线,也是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。
新形势下,人民法庭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多样化、多层次的新期待?
锦州市太和区人民法院北郊人民法庭给出的答案是:群众的需求在哪里,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。
近年来,北郊法庭以新时代“五化”人民法庭建设和示范人民法庭创建为目标,做实做细能动司法,积极传承创新“枫桥经验”,为大局服务、为人民司法,力促法庭工作符合民情、体现民意、赢得民心。新征程上,北郊法庭积蕴力量、万象更新……
让审判工作“走出去”
10月20日,锦州下起了今年入冬以来第一场雪,寒风驱走了最后的秋意。
9时,在锦州市太和区大薛街道三屯村,一起占有物返还纠纷案公开庭审,来自北郊法庭的巡回审判车又一次开到了群众的“家门口”。
原告谢某海、白某荣系夫妻关系,均为再婚,两夫妇均年逾九旬。被告谢某勇是谢某海的老儿子。2023年1月至6月期间,被告以替父保管财物为由,拿走谢某海的户口簿、身份证、退休工资卡等物品。为此,老两口将老儿子起诉至法院。
父子对簿公堂,老儿子面露羞愧。北郊法庭庭长潘志强从法、理、情三方面耐心对其释法析理,最终促使原、被告达成和解协议。
“法官越来越多地走到老百姓中间,让我们更直接地‘看见’‘听见’法官审理案件的过程。”巡回审判引来了村民围观,村民们对这种听得懂、看得见、信得过、靠得住的庭审方式表示赞扬。
“用一个案件教育大家懂法、守法,才是巡回审判的最终目的。”庭审结束后,潘志强向当事人、群众开展以案说法和案后释疑,宣讲民法典、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知识,通过审理、宣传相结合,实现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普法效果。
“别看法庭很小,也能释放大能量。不仅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更应该主动把法庭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。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,让少讼、无讼理念浸润人心。”潘志强表示。
注重党建引领作用,北郊法庭推动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、进社区、进网格;与公安、乡镇村等调解组织建立多元化解纠纷机制;参与推动“村(居)民评理说事点”建设;参加党建、综治联席会议,共商共治多元解纷。
让矛盾纠纷化无形
一个月前,在北郊法庭“义心义意”心理疏导室内,原告吴某某与被告朱某某达成协议后签下了民事调解书,一起同居关系纠纷得以化解。
小小调解室,调出大和谐。
为给基层社会治理、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有效赋能助力,北郊法庭打造了独具特色的“锦心锦力”调解室和“义心义意”心理疏导室。其中,“锦心锦力”调解室主要调解企业合同、物权类纠纷,“义心义意”心理疏导室主要调解家庭、婚姻类纠纷。
“一份调解书远比一纸判决更有人情味儿。在这两个调解室,几乎每天都上演着当事人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的反转剧。”潘志强说,调解室作为法庭倾心打造的多元解纷平台,对法庭开展诉源治理、了解社情民意发挥了重要作用,更是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重要探索。
通过当地推荐、法庭备案的方式,北郊法庭选聘多名专职调解员,他们熟悉社情民意、风俗人情,为人正派、处事公道、热心助人,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威望。
“‘止讼息争达无讼之境’,对每起案件,我们都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,找出争议焦点,结合社会公德和乡土人情,尽力通过调解平息纠纷,促进社会生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。”专职调解员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。
让司法护企有力量
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、竞争力,更是生产力、创造力、驱动力。
北郊法庭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理念贯穿法庭工作全过程,在暖企护企惠企上频频发力。
“感谢法官的高效调解让我们双方企业摆脱困境,为迅速经营运转赢得了宝贵时间……”近日,北郊法庭线上成功调解了一起标的额达560余万元的合同纠纷案件。
原被告于2018年11月签订《建设工程施工专业分包合同》,合同签订后,原告按要求供应了全部货物,并履行了安装义务。被告付部分工程款后,剩余工程款一直未支付,原告多次讨要无果,将被告诉至法院。
“之所以拖欠上述款项,是因为多个工程项目不能复工或工期顺延,公司资金链非常紧张。此外,被告将参加国内某大型电力工程投标,因涉及诉讼案件,可能导致被告企业投标被减分。”“公司面临困境是谁也不想看到的,我们表示理解。”通过法官多次线上调解、剖析案情,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庭外和解协议并向法院申请撤诉。
近年来,北郊法庭开通涉企案件“绿色通道”,与涉民营企业建立沟通、反馈、会商制度,以问题为导向,精准查找和总结本地区民营企业的难点、堵点、痛点;对可能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实施全面深度评估,防止机械司法,将司法行为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降至最低。
与此同时,北郊法庭主动与重点企业挂钩联系,结合全市“千人进千企”专项行动,深入企业“把脉问诊”,及时总结审判实践中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风险,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,从保护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帮助企业化解纠纷、解决困难。